一、中國賣家聚集的跨境類目
眾所周知,在亞馬遜上,中國賣家含量極高。
最近,數(shù)據(jù)分析平臺SmartScout就發(fā)布了一項關于中國賣家在亞馬遜各類目中的銷售占比數(shù)據(jù),在工藝品、手機及配件類目里,中國賣家的年收入占比最高,達到約60%。最少的是雜貨和美食,因為這一類產(chǎn)品通常需要經(jīng)過嚴格的法規(guī)審查。
中國賣家各類目收入分布 圖源:SmartScout
若按營收金額來算,家居及廚房用品、服裝鞋飾及珠寶是中國賣家年收入最高的兩大品類,其中家居及廚房用品年營收624億美元,服裝鞋飾及珠寶年營收580億美元。這主要也因為這些類目產(chǎn)品通常定價較高。
不過,無論哪個類目中國賣家多,哪個類目中國賣家賺錢多,多數(shù)人看的往往都是總體數(shù)據(jù),因為這對于平臺和市場來說意義重大。
此前,亞馬遜就曾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年度10-K表格中,首次承認中國賣家貢獻的三方收入非常可觀。市場調查機構Marketplace Pulse的最新研究數(shù)據(jù)則顯示,中國賣家在亞馬遜上的市場份額已經(jīng)超過50%。
中國賣家占比超50% 圖源:Marketplace Pulse
另一項來自電商數(shù)據(jù)庫ECDB的研究數(shù)據(jù)也側面印證了這一現(xiàn)象,在亞馬遜上,超過70%的產(chǎn)品都是中國制造。即便賣家是美國人,其銷售的產(chǎn)品也有可能來自中國。
亞馬遜七成商品來自中國 圖源:AltIndex
這意味著,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和積累,三方賣家服務成為亞馬遜收入支柱的同時,中國供應商也逐漸成為三方賣家的支柱貨源,一個完整的供應鏈閉環(huán)清晰可見。
二、中國賣家成香餑餑
中國賣家“占領”亞馬遜,這話聽起來似乎是一場中國賣家的商業(yè)“狂歡”,但實際上,對亞馬遜這類全球電商巨頭而言,中國賣家也對它們有著難以抵擋的吸引力。
去年年底,亞馬遜推出低價商城“Amazon Haul”,里面的商品經(jīng)過層層促銷疊加,最高能給到90%的折扣。而這些商品最大的特點,便是全都來自中國,從中國倉庫直接發(fā)往美國消費者手中。
亞馬遜低價商城直郵送達 圖源:Marketplace Pulse
在沃爾瑪,中國賣家的影響力也在日益提升,占比從20%上升至30%。雖然沃爾瑪沒有推出類似的中國商品“專賣場”,但面向中國賣家,沃爾瑪也推出了自營的港到門貨運服務。
在北美以外的地方,歐洲電商平臺也伺機而動,開始頻繁向中國賣家拋出“橄欖枝”。
去年下半年,英國、法國、德國本土電商平臺Fruugo、Fnac&Darty、limango扎堆奔赴中國,開招商大會,邀請中國賣家入駐。俄羅斯兩大電商平臺Wildberries、Ozon在經(jīng)歷了中國賣家入駐潮后,也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最近,Ozon宣布繼續(xù)擴大中國賣家的銷售范圍,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外,中國賣家還可將商品銷售至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以及阿塞拜疆。
擴大中國賣家銷售范圍 圖源:Ozon全球
可以說,中國賣家含量越高,其對平臺的吸引力也隨之提高,這種雙向依賴性還會隨著時間的延長繼續(xù)加深。對中國賣家而言,越來越多的“橄欖枝”也意味著,未來出海,將有更多的選擇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