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虧損大幅收窄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說,再高的銷售額也不過是一串數字,能不能長久走下去關鍵還看手里能留下多少利潤。
在競爭激烈的韓國市場,對電商巨頭11 Street來說,增強盈利能力就是“頭等大事”。據最新財報,今年第三季度,11 Street營收同比下降14%,達1047億韓元,但營業虧損同比收窄約40%,為88億韓元。

11 Street虧損大幅收窄 圖源:dnews.co.kr
對于這份成績,11 Street是較為滿意的。至于業績改善的原因,11 Street將其歸結于恰當的業務調整。
在消費端,11 Street今年開通了一條高利潤產品線,一家名為“Mart Plus”的綜合生鮮購物平臺。這是近年來韓國電商市場較為流行的趨勢,其角色作用類似于國內的美團小象、京東七鮮等。
據11 Street負責人透露,Mart Plus自5月上線以來,到10月底累計用戶已超230萬,商品銷量達670萬件,初步成果十分顯著,算是為后續發展開了個好頭。

11 Street生鮮配送 圖源:11stcorp
同時,11 Street的會員項目“11st Plus”也取得了新進展。該會員項目是11 Street推出的一項免費會員計劃,用戶可通過組成“家庭”的形式,累計積分,換取更多商品折扣等福利。截至10月,11st Plus上線剛滿一年,用戶數已突破120萬。
此外,促銷活動、快速送貨等業務也是11 Street拓展客流量的重要路徑。繼雙11活動“Grand Ship 1st”和“黑五”之后,11 Street還計劃通過年末促銷活動繼續提升業績。
而在賣家端,11 Street同樣積極擴大“容量”。6 月,11 Street推出賣家專屬的移動應用程序,并于7月簡化了賣家注冊流程。受此政策推動,8月至10月,11 Street新增賣家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3%。

11Street簡化賣家注冊?圖源:The Guru
也正是得益于這一套業務組合拳,該季度已是11 Street連續第十個季度實現虧損收窄,其主力業務在線市場更是連續20個月實現盈利。
對于接下來的發展,11 Street已經做好規劃,首席執行官???表示:“我們將進一步鞏固業績上升趨勢,把盈利能力放在首位,并在此基礎上打造新的增長引擎。”
據韓國應用分析平臺Mobile Index的數據,目前,按月活用戶算,11 Street是韓國本土第二大電商平臺。
二、危機四伏
雖然11 Street在摸索業務盈利方面有所突破,但長遠來看,韓國電商日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仍可能成為其盈利道路上的巨大障礙。
一方面,作為本土第二大平臺,11 Street前頭,Coupang領先優勢明顯,兩者間的差距,大概率是11 Street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都難以追平的。
以會員服務為例,11 Street目前會員數量120萬,屬于免費項目。反觀Coupang,會員數量突破千萬,在會員費持續上漲的背景下,會員粘性也依然很強。

Coupang會員數量近1500萬 圖源:startuptoday
這還僅僅是單一領域的差異,若算上各項業務,11 Street與Coupang間的規模差距就更加突出。同一個季度內,Coupang凈利潤就可能趕上11 Street的營收。比如三季度,Coupang凈利潤達1316億韓元,11 Street營收達1047億韓元。
另一方面,在本土平臺之外,跨境電商平臺擴張日益深入,同樣給11 Street帶來了不小的競爭壓力。
據韓國零售分析機構WiseApp Retail的數據,9月,跨境平臺速賣通、Temu、SHEIN進入綜合購物商城應用Top10。其中,速賣通、Temu分別以909萬和827萬的月活用戶量,排在11 Street前列。SHEIN則稍顯落后,排名第八,月活用戶數約283萬。

跨境電商平臺進入韓國網購應用榜前十?圖源:WiseApp Retail
值得一提的是,排在11 Street后一位的本土平臺Gmarket,最近因母公司與阿里合作,已經“傍上”了阿里的資源,聯通阿里旗下平臺Lazada,力圖發展東南亞業務,助力韓國賣家出海。試想,在國內市場競爭持續升級的背景下,韓國賣家出海掘金的意向大概也會更加強烈。

Lazada與Gmarket達成合作 圖源:scmp
盡管目前的發展情況并不代表未來,市場也時刻發生著變化,但當下的市場格局無疑釋放出強烈信號,11 Street的處境,可謂是危機四伏。
或許也正因深刻認識到了這點,比起擴大營收,11 Street更注重財務健康,重點提升盈利能力。這種思路對個體賣家也是一種啟發,當外部競爭太過激烈,不如先專注自我,從自身業務中尋找突破口,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也正應了那句老話,“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