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高歌猛進。1月份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CRB指數同比上漲46%,是1995年有可比數據以來的最大同比漲幅。在22種主要大宗商品中,有9種價格漲幅超過50%,其中,咖啡、棉花和鋁的價格分別上漲91%、58%和53%。
2月22日,受俄烏邊境局勢緊張影響,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再度強勢上漲,原油期貨價格漲超5%,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鋁價升至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料進口國和成品出口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必然引起國內相關行業的關注。與此同時,今年是中國穩增長之年,2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繼續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緩解下游企業成本上升壓力,保持物價基本穩定。
中小微企業受影響突出
“目前所有大宗商品市場都處于短缺狀態。”高盛集團大宗商品研究全球負責人柯里(Jeff Currie)表示,在他3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從未見過像目前這樣的緊張局面,需求遠比任何人想象的都強勁。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趙蓓文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受疫情影響很大,因此,在全球疫情未得到全面控制的情況下,大宗商品價格將繼續保持高位徘徊,但不同商品價格走勢可能出現分化。居于高位的大宗商品價格將進一步加劇全球通脹。
業內人士普遍預計,2022年大宗商品價格或將呈現前高后低走勢,短期內由于供需缺口仍在持續,大宗商品價格還將總體保持高位。未來,隨著供需逐步改善、美國等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加快收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動力將逐步減弱。
趙蓓文提醒,結合當下全球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和全球綠色轉型的大環境,大宗商品市場未來仍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料進口國和成品出口國,勢必受到原料價格波動的影響。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價格不斷創新高的銅、鋼材、塑料等上游商品,以至于包裝材料價格的暴漲,對家用電器、低壓電器等行業企業影響較大,企業利潤空間受到持續壓縮,這成為外貿企業普遍面臨的風險和挑戰。
江蘇蘇州一家電視代工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對國際商報記者坦言:“我們在報價上面臨著不及時調整就虧損、總調整又容易得罪和失信于客戶的兩難境地。對于中小微企業來說,影響更為突出。因此,我們對于周期長、價格高的訂單不是很敢接,只敢接短單。”?
系列政策助企紓困解難
為了幫助企業紓困解難,2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要高度重視解決經濟運行中的掣肘問題;繼續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緩解下游企業成本上升壓力,保持物價基本穩定。
會議釋放出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如加大餐飲、零售、旅游、交通客運等特殊困難行業稅費減免,延續并將地方“六稅兩費”減免政策范圍擴至全部小型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
談及如何應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風險,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一要鼓勵上游企業適當擴大產能,從源頭上保證供給。二要發揮國家重要商品儲備作用,提升保障能力,引導市場預期,降低企業囤積存貨行為。三要深化金融改革,改善金融服務,疏導暢通利率傳導渠道,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幫助企業實施套期保值和風險管理。四要鼓勵企業創新,促進轉型升級、降低成本,對沖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情巨大波動推動下,2021年國內期貨市場交易額同比增長32.97%。46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超過900家參與期貨套期保值,反映了眾多產業企業和各類避險機構利用期貨期權管理現貨價格風險的強烈需求。
趙蓓文認為,隨著企業越來越多參與到期貨市場中來,對沖價格大幅波動的風險,國內企業有望進一步行穩致遠。
來源:中國貿易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