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韓國網店倒閉潮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在電商競技場上,這個定律被一次次印證。
根據韓國行政安全部的最新數據,截至今年11月,韓國已有79696家電商企業申請關閉,這一數字超過去年全年78580家的記錄,這些店鋪主要集中在家具、電子產品、食品、服裝等品類。按照目前的速度,預計2024年韓國將有超8萬家網店倒閉。
韓國電商企業倒閉近8萬家 圖源:businesskorea
至于這些店鋪倒閉的原因,主要和兩方面有關。其一是速賣通、Temu和SHEIN等中國電商平臺在韓國憑借低價優勢快速擴張,這導致當地電商企業競爭壓力倍增。據統計,僅今年1月份,韓國關閉的網店數量就達到17355家,比去年同期的12339家同比大漲40%。
其二是韓國本土電商平臺TMON和WeMakePrice延遲付款危機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不少店鋪因無法收到貨款無力經營店鋪,倒閉情況因此進一步惡化。自今年7月初付款延遲開始以來,這兩大電商平臺導致6164家店鋪關閉,比去年同期的4720家增加30.5%。
韓國兩大本土電商拖欠貨款 圖源:koreatimes.co.kr
此外,當前宏觀經濟環境下,韓國消費信心普遍疲軟,有專家預測,“考慮到年底和年初關閉的情況通常會增加,再加上消費者情緒受到沖擊,因此今年余下的時間里關店數量還會大幅增加”。
2、玩家不斷退場
事實上,近些年全球電商市場商機爆發,不斷有賣家、電商平臺進場,然而“僧多粥少”,入場掘金的人越多,那些跟不上市場節奏的玩家自然就會被淘汰出局。
就拿發展火熱的越南市場來說,根據市場數據平臺Metric的報告,在2023年上半年,超7.6萬電商賣家停止運營,這些賣家關店主要是受市場環境波動、經濟上出現困難等因素的影響。
上半年超7.6萬賣家停止運營 圖源:bao vietnamnet
到了第三季度,包括Shopee、Lazada、Tiki、Sendo、TikTok Shop在內的五大電商平臺中,又有4.95萬賣家停止運營。對于賣家退出市場的原因,除了有客觀的市場因素外,還有企業自身的經營失誤影響,例如不少賣家沒有徹底研究市場,也沒有合理控制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被加速洗牌的不止是電商賣家,還有電商平臺。
比如在去年年底,拉美電商巨頭Linio宣布正式關閉墨西哥站點,縱觀墨西哥電商市場,前有美客多、亞馬遜等老牌巨頭不斷蠶食市場份額,后有SHEIN、速賣通等平臺加速崛起,Linio始終難以盈利。既然打不過,那么直接退出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Linio關閉墨西哥站 圖源:Linio
一樁樁例子擺在眼前,這給了賣家不少啟示:伴隨著更多實力派玩家進場,誰能不斷推出優質商品,誰又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誰就更容易在電商市場上“如魚得水”。
當然,要想走得更遠,不僅要兼具產品力和服務優勢,還需牢牢遵守市場法律法規。同時大家也可以多平臺、多市場發展,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以此來提升自身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