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亞馬遜賣家退出Prime Day
今年的亞馬遜Prime Day恐怕不及往年熱鬧。
最近,因為特朗普高關稅政策,一些亞馬遜賣家表示,可能不會參加今年的Prime Day大促,或者計劃減少折扣商品數量。這種現象主要出現在依賴中國供應商的三方賣家中。
部門亞馬遜賣家將退出PrimeDay 圖源:SCMP
一位銷售自行車和滑板的賣家表示,這將是其自2020年以來首次缺席Prime Day。這位賣家售賣的自行車和滑板通常定價在230美元和60美元,但新生效的145%關稅將使其進口成本增加1倍以上,讓其無力承擔。
枕頭品牌MedCline首席執行官也表示,盡管去年公司在Prime Day期間的銷售額是平常的七倍,但今年公司很可能退出Prime Day。這家公司長期銷售來自中國和越南制造的售價在250美元的治療枕頭。
同樣地,手提袋公司Bogg Bag也有相似想法,今年Bogg Bag決定不參加Prime Day,把在高關稅生效前進口的庫存先保留,以原價或者低于Prime Day的折扣,在梅西百貨、迪克體育用品等規模小一點的零售渠道中銷售。
雖然目前,亞馬遜還沒敲定今年Prime Day的具體細節,只說定檔在7月,但就目前的關稅政策來看,情況確實不容樂觀。
亞馬遜Prime Day定檔在7月 圖源:aboutamazon
畢竟7月是對買家而言的開場時間。實際上,賣家從現在就得開始準備,把貨從工廠運到倉庫里備著。可是眼下,高關稅已經生效,特朗普的態度一天一個樣,什么時候能降低關稅還是個未知數,三方賣家可賭不起這變化。
而且,Prime Day雖然能帶來超高流量,但是參與成本也不低,扣除掉產品成本和平臺抽傭,賣家平均利潤可能在15%-20%。這還不包括Prime Day期間的廣告和折扣費用,比如賣家如果想給商品推流,一個“最佳優惠”標志要花1000美元;一個“秒殺”標記要花500美元。
亞馬遜美站PrimeDay促銷費用 圖源:亞馬遜全球開店
所以,綜合考慮,今年不參加Prime Day可能是賣家保護利潤率的正確選擇。不然忙前忙后一合計,跟平常收益差不多甚至還更少,那真是有些得不償失。
當然,亞馬遜還沒表態,現在賣家積極性降低,如果關稅影響持續蔓延,也不排除后期平臺會出些讓利政策,好維持Prime Day大促的連續性。畢竟越是這種時候,大家越會關注巨頭的舉動。
據研究公司Adobe Analytics統計,去年亞馬遜Prime Day銷售額達142億美元,同比增長11%,創下亞馬遜Prime Day新紀錄。
二、跨境銷售風云變幻
老實說,現在距離Prime Day還有差不多兩個月時間,中間各方政策指不定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到時候不止賣家,亞馬遜這類零售巨頭也得適時調整。
前段時間,有賣家爆料,亞馬遜主動向其了解關稅應對措施,在郵件里咨詢了幾大與關稅相關的重要問題,比如賣家是否因關稅政策調整采購策略;是否因關稅調整定價;是否因關稅改變航運路線或方法等。
亞馬遜咨詢賣家應對措施 圖源:LinkedIn
還有的賣家被亞馬遜“邀請”去歐洲市場。在郵件里,亞馬遜介紹了歐洲市場的發展潛力,以及歐洲站的入駐激勵等平臺優惠措施。
而在最近,一些亞馬遜頂級賣家反映,亞馬遜似乎改變了策略,允許賣家因關稅提高售價。在此之前,這些賣家為了對沖關稅影響,給一些進口成本漲幅較大的產品提價,但平臺卻對這些漲了價的產品實施隱性懲罰,刪除了這些產品頁面上的“添加到購物車”或“立即購買”按鈕。
這樣一來,買家就得采取額外步驟才能加購商品。對賣家來說,這多余的動作,很可能讓客戶流失,進而影響店鋪銷售。
與此同時,其他零售巨頭也在時刻調整著應對措施。
比如沃爾瑪,在特朗普關稅正當興起的時候,其宣布定檔會員周大促,從4月28日持續至5月4日。而往年,沃爾瑪會員周時間基本跟Prime Day差不多,都是在6月或者7月。
沃爾瑪會員大促定檔 圖源:corporate.walmart
值得關注的是,前段時間,沃爾瑪還頻繁要求中國供應商降價,美國關稅漲一次,供應商就要降價10%。但最近,沃爾瑪開始轉變策略,恢復了部分中國供應商訂單,并且表示關稅成本將由美國客戶承擔。
顯然,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饒是亞馬遜、沃爾瑪這類行業龍頭,也摸不準政策變化,需要時刻審時度勢,調整策略。站在三方賣家的角度,這種感覺想必更加強烈。所以,無論是參加大促還是退出,是漲價還是靜觀其變,種種變化都只為渡過眼前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