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表示,美國將對進口芯片和半導體征收約100%的高額關稅。但特朗普同時強調,若相關產品在美國本土制造,則不會收取這筆費用 。

當日,特朗普在白宮接受記者采訪時態度堅決,明確指出這一高達100%的稅率將適用于“所有進入美國的芯片和半導體”,不過已承諾或已啟動在美國制造相關產品程序的企業可獲得豁免。
這一政策信號十分明顯,美國試圖通過關稅手段,強勢引導全球芯片和半導體產業向本土聚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特朗普宣布該關稅政策的同一天,特朗普與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現身白宮,并共同宣布蘋果公司計劃在美國額外投資1000億美元。

當地媒體紛紛分析,這極有可能是蘋果公司為避免承受高額關稅,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協之舉,承諾將部分供應鏈遷回美國。
實際上,美國政府推動芯片制造業回流本土的行動早有端倪。此前,拜登政府便推出《芯片法案》,拿出巨額補貼等一系列優惠政策,試圖吸引全球芯片企業赴美投資建廠。
但從實施情況來看,盡管有部分企業響應,可整體推進速度緩慢,效果遠未達到預期。此次特朗普宣布征收如此高額的關稅,無疑被視作更為激進、強力的市場干預手段,期望借此打破當前芯片產業布局的僵局。

眾多分析人士指出,臺灣地區的芯片產業將首當其沖,直接遭受此次關稅政策的沖擊。全球絕大多數先進芯片都產自臺灣地區,像蘋果、英偉達、高通等行業巨頭,均高度依賴臺積電的供貨。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島內芯片行業的興衰,不僅關乎經濟層面,對政治格局也有著深刻影響。若因關稅沖擊,大量芯片企業產能轉移或訂單流失,極有可能打破現有的地區產業平衡,進而波及相關政治博弈。
而對于全球芯片產業鏈而言,這一舉措可能引發重大變革。一方面,嚴重依賴對美出口芯片的國家和地區,如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等,當地相關企業的利潤和市場份額將遭受重創。

另一方面,這或許會促使全球芯片產業鏈加速重構。企業出于規避高額關稅的考量,極有可能重新規劃產能布局,部分產能將加速向美國本土轉移。不過,芯片產業鏈轉移并非易事,絕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短期內實現大規模轉移面臨重重困難。
這場由 100% 關稅掀起的芯片產業風暴,才剛剛拉開序幕。是美國如愿實現 “芯片本土化” 的強勢崛起,還是全球產業鏈在陣痛中找到新的平衡?那些依賴芯片進出口的企業又將如何破局?或許,未來幾個月的產業動向,就藏著改寫全球科技競爭格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