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運貨物的地面處理是連接貨物出港、到港與空中運輸的關鍵環節,涵蓋貨物接收、安檢、倉儲、裝載、卸載、交付等全流程操作,其效率與安全性直接影響航班準點率、貨物完好度及客戶體驗。接下來,百運網將為您從核心流程、效率與安全的平衡要點及優化策略三方面,解析如何實現地面處理的高效與安全雙保障,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國際空運貨物地面處理的核心流程
地面處理需嚴格遵循 IATA(國際航空運輸協會)《貨物操作手冊》(TACT)及機場安全規范,流程可分為出港處理和到港處理兩大環節:
1. 出港處理:從收貨到裝機
貨物接收與核驗:貨代或貨主向地面服務商提交運單(AWB)、商業發票、報關單等文件,地面人員核對貨物信息(品名、重量、件數、包裝)與運單一致性,檢查包裝是否符合空運標準(如危險品需貼合規標簽、液體需密封)。
安檢與合規檢查:所有貨物必須通過 X 光機或人工開箱查驗(危險品需額外進行專業檢測),確認無違禁品(如鋰電池未按規定申報、易燃易爆物品)。對于特殊貨物(如冷鏈藥品、活體動物),需驗證運輸條件(如溫度記錄、檢疫證明)。
倉儲暫存:安檢合格的貨物按 “航班優先級”“目的地”“貨物類型” 分區存放(如危險品需存入專用防爆倉庫,冷鏈貨物放入恒溫庫),并通過 WMS(倉儲管理系統)記錄位置,避免錯放或丟失。
集裝與裝載:根據航班機型(如窄體機、寬體機)和艙位規劃,將貨物整合至航空集裝器(ULD,如集裝板、集裝箱),使用叉車、傳送帶等設備轉運至停機位,由裝機團隊按 “重不壓輕、大不壓小” 原則固定貨物,確保符合機艙承重限制(如波音 737 貨艙單塊集裝板承重不超過 6 噸)。
2. 到港處理:從卸機到交付
卸載與核驗:航班降落后,地面團隊使用專用設備(如升降平臺)卸載 ULD,核對運單與貨物實際信息(避免錯卸、漏卸),檢查貨物是否有破損、水漬等異常。
** customs 前置處理 **:對于需清關的貨物,提前將運單、艙單數據同步至海關系統,配合海關查驗(如開箱檢查、稅率核對)。
分撥與交付:清關完成后,按目的地或收貨人信息分撥貨物,通知貨主或貨代提貨;對于派送服務,安排車輛轉運,確保貨物在約定時效內送達。
二、地面處理的核心挑戰:效率與安全的平衡
地面處理需在 “快速周轉”(尤其是樞紐機場,單小時需處理數十架次航班)與 “零差錯”(避免貨物丟失、損壞或安全事故)之間找到平衡點,主要挑戰包括:
1. 效率瓶頸
信息孤島:貨代、航空公司、地面服務商、海關的數據系統未打通,導致運單信息重復錄入、校驗延遲(如貨物已到港,但海關系統未收到艙單數據,無法清關)。
設備與人力調度失衡:旺季時(如跨境電商大促)貨物激增,叉車、倉儲空間、操作人員不足,導致貨物積壓;淡季時設備閑置,成本高企。
特殊貨物處理耗時:危險品、超大件貨物(如機械零件)需專用設備和資質人員操作,流程復雜(如危險品卸載需穿防護服、超大件需定制裝載方案),易延誤后續航班。
2. 安全風險
貨物損壞:人工搬運時拋摔、集裝固定不牢(如網罩松動)導致貨物擠壓,或倉儲環境不當(如潮濕倉庫存放電子產品)。
安全事故:設備操作不當(如叉車超速碰撞)、危險品泄漏(如未檢測出包裝破損),或人員違規操作(如無資質人員處理鋰電池)。
合規風險:未按 IATA 標準包裝貨物(如液體未用防漏容器)、危險品申報不實,可能被機場安檢處罰或導致航班延誤。
三、優化策略:提升效率與安全的實踐方案
1. 數字化升級:打破信息壁壘
全流程數據聯動:通過區塊鏈或 API 接口打通各方系統,實現運單、艙單、海關數據的實時共享。例如: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采用 “Single Window” 平臺,貨代提交的運單信息自動同步至航空公司、地面服務商和海關,減少人工操作,將信息核驗時間從 2 小時縮短至 15 分鐘。
智能調度系統:基于 AI 算法預測貨物量(如結合歷史數據預測 “雙十一” 期間的貨運量),提前調配設備和人力(如動態增加叉車數量、臨時雇傭兼職人員),避免資源浪費或不足。
自動化設備應用:在倉儲環節引入 AGV(自動導引車)轉運貨物、機械臂裝卸 ULD,減少人工干預;使用智能貨架和 RFID 標簽,實現貨物位置的實時定位(查找貨物時間從 30 分鐘縮短至 5 分鐘)。
2. 安全管控:從 “被動應對” 到 “主動預防”
標準化操作流程(SOP):針對不同貨物類型制定細化操作規范,如:
危險品:必須由持證人員處理,卸載后立即放入專用倉庫并記錄溫度、密封性;
易碎品:張貼 “輕拿輕放” 標識,使用緩沖材料包裹,單獨存放于防滑托盤。
設備與人員管理:
定期檢修設備(如叉車每月檢查剎車、升降系統),為 ULD 加裝承重傳感器(避免超載導致結構斷裂);
對操作人員進行資質培訓(如 IATA 危險品操作認證),通過監控攝像頭和 AI 行為識別系統(如識別叉車超速、未戴安全帽)及時預警違規操作。
貨物狀態監控:在倉儲區安裝溫濕度傳感器、振動檢測儀,實時記錄貨物環境數據(如冷鏈貨物溫度偏離 2℃時自動報警),確保貨物在地面處理期間的安全性。
3. 特殊場景優化:針對性解決痛點
危險品處理:建立 “危險品專用通道”,從接收、安檢到裝載全程閉環管理,使用防爆叉車和防靜電倉庫,避免與普通貨物混放。
超大件貨物:提前與航空公司確認機艙裝載限制(如寬體機貨艙門尺寸),使用可伸縮式裝卸平臺和定制集裝架,確保貨物順利裝機且不占用多余空間。
旺季應急方案:在跨境電商旺季前,與周邊機場建立 “備用處理中心”,分流部分貨物;與第三方物流商合作,共享倉儲和設備資源,避免單點擁堵。
四、總結
國際空運地面處理是 “航空貨運鏈條的神經中樞”,其效率直接影響航班周轉速度(如樞紐機場地面處理每縮短 1 小時,可增加 1-2 個航班起降),安全性則關系到貨物價值與人員生命安全。通過數字化打通信息流、標準化規范操作流程、智能化調度資源,既能將地面處理效率提升 30%-50%,又能將貨物損壞率控制在 0.5% 以下(行業優秀水平)。未來,隨著無人機卸載、5G 實時監控等技術的應用,地面處理將向 “無人化、全自動化” 升級,進一步夯實空運效率與安全的基礎。
以上便是本期百運網為您分享的全部內容,若您還有任何國際物流方面的服務需求,請咨詢百運網專業的國際物流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