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惠州27年工廠宣布結業
全球電商市場競爭越發激烈,沒能建立起足夠競爭力的企業,注定要在各種風浪的侵襲下無奈退場。
消息顯示,惠州華訊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惠州華訊”)發布了一則結業通告,通告內容顯示:“根據公司股東會決議,因公司經營困難,決定自2025年8月31日正式終止運營,進入清算注銷程序。”意味著這家珠三角老牌港資制造企業正式倒閉。
惠州華訊電子有限公司宣布結業 圖源:AMZ123
此外,惠州華訊的員工還收到了公司發出的《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表示將自8月31號結業起解除雙方勞動合同,公司將依照法律遣散員工,并賠償相應的經濟補償金。雖然事發突然,但該公司依法依規處理遣散事宜,未強迫員工主動離職的做法,還是獲得不少好評。
天眼查數據顯示,惠州華訊公司成立于1998年8月,位于博羅石灣,是一家擁有27年歷史的老牌制造企業,經營范圍包括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制品、網絡分配器、端子制造,生產的商品100%外銷。
惠州華訊產品百分百外銷 圖源:企查查
業內人士認為,惠州華訊之所以“經營困難”,是很多因素共同交織的結果。
從工廠本身存在的問題來看,惠州華訊公司雖然已經運作了27年之久,但卻依然是按照傳統電子工廠的老一套經營,核心技術和核心品牌嚴重缺失,使得其產品和服務缺乏市場競爭力。
從外部發展的角度來說,惠州華訊也存在很多問題。
一方面,電子行業是國內出口企業較早布局的賽道之一,市場參與者眾多,且該行業產品壁壘也不高,競爭尤其激烈,如果技術迭代速度不夠快,往往就容易被甩在隊伍后面。而惠州華訊作為一家2024年參保人數才84人的工廠,自然也難同那些巨頭競爭。
惠州華訊2024年參保人數 圖源:天眼查
另一方面,當前全球經濟下行,跨境關稅壁壘高筑,對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要求更高,高度依賴出口外銷且沒有足夠韌性的企業,往往就容易被市場的大浪拍倒。
二、傳統制造企業急需轉型
近年來,傳統外貿制造企業迎來深度調整期,行業洗牌加速,被淘汰的企業也越來越多。
比方說,今年3月,中山市威的電器有限公司就流出一則停業公告,引發廣泛熱議。在公告中,威的電器表示,由于銀行信貸政策調整,加上大環境不景氣,導致公司代工訂單銳減,收入大幅下滑,最終資金鏈、供應鏈都陷入斷裂的困境,不得不決定停業并準備清算注銷事宜。
中山市威的電器停工通告 圖源:搜狐
據了解,威的電器是小家電行業知名的代工企業,曾經與美的集團有過深入合作,主要生產榨汁機、攪拌機、豆漿機等家電產品。巔峰時擁有數百名員工。
事實上,不管是惠州華訊還是威的電器,都倒在同一個問題上:缺乏核心技術壁壘,在訂單下滑與成本攀升的雙重擠壓下舉步維艱。
“當大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在全球貿易壁壘加劇、同質化競爭白熱化、產能過剩的背景下,缺乏創新力的企業正面臨嚴峻挑戰。與此同時,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憑借成本優勢迅速崛起,加速了全球低端產業鏈轉移,傳統外貿工廠因此也陷入”訂單流失—產能閑置—虧損加劇”的惡性循環。
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個月來,單是廣東的外貿企業就倒閉了7、8家,涵蓋玩具、電器、電子等多個領域。
不過,盡管部分傳統外貿企業面臨困境,但更多企業正抓住機遇實現逆勢增長。據海關統計,2025年前7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5.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其中,出口值達15.31萬億元,同比增長7.3%,仍然保持了向上向好勢頭。
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保持穩步增長 圖源:中國政府網
這反映出我國制造行業正在從“價格優勢”向“價值優勢”躍遷。那些提前布局技術創新、數字化轉型的企業,不僅抵御了外部沖擊,更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了更有利位置。
總而言之,制造業洗牌下,有玩家掉隊也實屬正常,而這些被淘汰的企業也見證了中國制造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驅動的轉型陣痛,同時為行業敲響了警鐘:被動承接低端訂單的模式難以為繼,技術自主與全球資源整合才是生存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