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機顯現
亞馬遜今年的Prime Day,似乎不如往常熱鬧。
7月8日,亞馬遜Prime Day正式開幕,大批優惠亟待用戶挖掘。但實際上,開場的黃金四小時,并沒有實現令人振奮的收益。
亞馬遜三大獨立廣告合作伙伴之一,Momentum Commerce發布最新數據,和上年相比,今年Prime Day開場后的前四小時銷售額下降了14%。這個業績表現顯然有些“失常”,畢竟從Prime Day開辦以來,每年的規模都是一年更比一年高。
亞馬遜Prime Day前四小時銷售額同比下滑 圖源:PYMNTS
一些觀點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今年的Prime Day時間更長,以致于消費者不再著急地搶第一波大促優惠,而是選擇慢慢挑選,或者等待活動后期更大的促銷折扣。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分散Prime Day的成交規模。
另一大原因便是市場競爭,比如沃爾瑪夏季特賣活動也在7月舉行(7.8-7.13),而且活動時間與亞馬遜Prime Day重疊,同一天開場,晚兩天閉場。這期間,沃爾瑪提供的優惠也足夠亮眼,部分戶外、科技等品類產品折扣達50%。
沃爾瑪7月大促與Prime Day重疊 圖源:Today Show
最重要的是,亞馬遜與沃爾瑪,這兩家受眾群體存在較大交集,如果客戶品牌忠誠度不高,自然是哪家便宜去哪家,那對亞馬遜而言,客戶流失也是在所難免。
此外,百思買、塔吉特等零售商,TikTok Shop、Temu等電商平臺,也在同期進行著大型促銷活動。這些活動集結起來,對亞馬遜Prime Day無疑是一場流量沖擊。
當然,這也與亞馬遜Prime Day本身的影響力有關。就像國內的雙11、618,最開始參與的平臺只有幾個,但隨著促銷活動逐漸發展壯大,獲得強烈的市場反響,更多玩家開始加入其中。如此一來,原始玩家自然要面臨更大的競爭挑戰。
但話說回來,亞馬遜美國Prime會員數量近2億,要在7月大促競爭中奪得頭籌應該還是不成問題。數據分析平臺Adobe Analytics作出預測,由于今年亞馬遜Prime Day罕見地加倍促銷時間,預計今年Prime Day期間,美國在線銷售額將相當于兩個黑五的規模。
Prime Day期間美國在線零售額將大幅提升 圖源:retail dive
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預測則顯示,雖然現在Prime Day促銷期間,其他零售商的消費增速開始超越亞馬遜,但預計今年亞馬遜的銷售額仍將占據總銷售額的70%,同比提升10%。
二、關稅影響持續
坦白來說,今年Prime Day的一系列“反常”表現,背后都與關稅影響息息相關。
一方面是活動時間延長,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亞馬遜為避免業績增長不夠顯著而采取的一項緩解策略。因為時間延長,總體銷售額肯定會走高。再一個是,關稅上漲不可避免地推高了部分商品價格,消費者轉向尋求更具性價比的選擇,以往買一樣東西可能三兩下就敲定了,現在就得多思考一會。
美國咨詢公司Alix Partners發布的調查報告就顯示,關稅政策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消費者的網購行為,大約34%的受訪者表示,由于關稅導致的價格不確定性,他們普遍延遲了一些本來要做的購買決定。
消費者因關稅延遲購買 圖源:CNBC
另一方面,亞馬遜超過60%的銷售額來自三方賣家,這其中有不少是國際賣家,還有部分賣家需要從海外進口商品。對這類賣家而言,新關稅政策必然會帶來直接的成本上升影響。加上參與Prime Day促銷本身就有一定的成本門檻,比如一個“最佳優惠”標志要花1000美元;一個“秒殺”標記要花500美元。
如此情形下,一些中小賣家便可能對Prime Day報以較低期望,甚至直接放棄Prime Day銷售機會。4月底時,一些亞馬遜賣家就表示,因為高關稅增加了進口成本,很難再給出高折扣,所以7月的Prime Day很可能不會參加。還有的賣家則表示,要把關稅生效前的庫存,放到規模小一點的零售渠道中售賣,不參與Prime Day大促。
部門亞馬遜賣家將退出PrimeDay 圖源:SCMP
顯然,無論是賣家還是消費者,或多或少都遭受了一定的關稅沖擊,盡管這種影響無法在Prime Day中直接量化出來,但其陰影無處不在。這樣的環境下,跨境賣家還需多多錘煉應變能力,以穩健的心態深耕運營,穩扎穩打,爭取在風云變幻的市場中尋得一席之地。